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四、尋找失敗原因


某位心理學家尋找大學生失敗的原因。她採用了一組實驗參與者是以前考試不及格而被退學的學生,而另一組則是在校成績優良的學生。她給與兩組施測一自尊測驗,結果發現,被退學學生的測驗分數低於成績優良的學生的分數。她結論:低自尊是學生在大學中失敗的原因之一,她更進一步提出,低自尊的學生很可能預期自己不及格而表現出失敗主義之行為,終至其失敗。


A1 可能倒果為因。學生的失敗原因無法單看為低自尊導致,其低自尊行為可能為成績
    不及格被推學後才產生的,不是原先就有的表現。
B1 分組應先執行測驗,依照測驗結果再進行分組。
A2 外擾變項多。自尊測試成績可能受到學習效能、興趣或對於紙上試驗出現焦慮現象
   ,導致結果偏誤影響實驗結果。

B2 實驗前減少學習動機與興趣不高、智力、閱讀差異之受試者,以排除外擾變項。

三、記憶練習



某一實驗者欲知分散練習和密集練習對學習無意義音節的影響。實驗者將實驗參與者隨機分派成三組。第一組在一天內花 30 分鐘練習一組 20 個無意義音節;第二組在連續兩天中各花 30 分鐘練習同一組無意義音節;第三組在連續三天中皆花了 30 分鐘練習同一組無意義音節。然後實驗者利用自由回憶的方式測量每一組的學習效果。發現,第一組在 20 個無意義音節中平均回憶 5.2 個;第二組 10 個;第三組 14.6 個。這個結果在 0.01 顯著水準下有顯著差異,因此實驗者認為分散練習的效果優於密集練習。
A1 多於一個獨變項。兩組「總練習時間」與「時間分配」不同,在有兩個獨變項的情況下,
無法得知依變項「回憶數量」來自於何者的影響。
A2 練習效應。研究者將受測者分為三組進行音節練習,音節練習習題皆為同一組,總
    練習時間較多的組別容易因重複練習使得填答表現較佳,練習效應為一干擾變項,
    無法直接藉由實驗推估第三組人員答題正確是由分散學習效果造成,還是重複練習
    導致填答表現優於他者。

B1 維持隨機分派,讓總練習時間均等,例如:密集組在一天內練習30分鐘,分散組
    則一組兩天內每天練習15分鐘,另一組分為三天,每天練習10分鐘,以排除干擾
    變項。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二、可樂之爭





2. 在食品飲料公司任職的心理學家的角色,在產品開發上往往有決定性的影響。在一項實驗研究中,一消費者心理學家測量了實驗參與者對兩種不同品牌可樂的喜好程度。這一家公司注意到在一銷售點,他們的可樂銷售量明顯的比其主要競爭對手差。但令人困惑的是,在全國的總銷售量上卻明顯的領先對手。研究者認為他們公司的銷售量不佳的原因在於某一地域性條件。因此設計了一實驗來檢驗。此一實驗設計為一重覆測量實驗設計,即每一實驗參與者皆試嚐兩種可樂。可樂分為 Q 可樂(競爭者之產品)與 M 可樂(自己公司之產品)。樣本由該區域居民中隨機抽取 14 至 62 歲的居民。所有實驗參與者均先嚐 Q 可樂後再嚐 M 可樂,然後再說出喜歡那一種可樂。結果令人訝異的是,大多數的實驗參與者皆喜歡他們公司的 M 可樂。由此研究者推斷樣本實驗參與者喜歡他們公司的產品,但競爭者的廣告使他們的銷售量在此落後競爭者。因此,研究者建議公司應投注數百萬美元的預算之廣告來扭轉此一情況。
A1 出現次序問題。重複測驗時受試者易對於新近的記憶可能比較鮮明,故給予自家及他牌公
司的可樂口感測試,容易導致受試者對於最後嘗試的可樂口感記憶深刻,進而影響選擇喜
好程度的結果。
B1 平衡順序問題。一半的受試者先喝Q再喝M,另一半則先喝M再喝Q,以平衡順序。
A2 樣本個別誤差大。研究者在特定地域的族群中抽取14-62歲的居民測試,樣本隨機
    結果易導致年齡層分佈不均,出現抽樣偏誤,影響外在效度的準確性,故無法藉由
    單一區域的居民喜好類推全國居民對於可樂口感的選擇。
B2 控制樣本誤差。將隨機抽樣更改為分層隨機抽樣,於不同年齡層中分別抽取不同地
    區的居民品嘗可樂,了解喜好程度。
A3 結論與假定不符。研究者欲了解公司飲品口感與銷售量間的關係,實驗假設為飲品
    口感是否影響消費者選擇喜好,廣告播放並非研究者的假定,故無法直接經由實驗
   結果(居民對於公司的可樂口感喜好)直接推論公司可樂銷售不佳為廣告落後競爭公
   司造成。
B3 更改結論:經由實驗可了解某特定區域的居民對於可樂口感選擇,喜好自家公司可
     樂多於競爭者公司。

一、貓星人打架


1. 一研究者想要了解飢餓對貓之攻擊行為的影響效果。所以她選了 10 隻貓。並將其一一單獨關在個別的籠子中。並實施食物剝奪的歷程,以致使在兩個星期結束後,這些貓的體重剩下正常體重的 80% 。然後把這些貓一對一對地放在起 15 分鐘,同時觀察是否有攻擊或打架。在所有的情形下貓都露出威嚇的姿勢,且大部分的情形均出現打架之行為。因此研究者下結論為:飢餓增加貓的攻擊行為。



A1 缺乏前測。食物剝奪前,貓隻都置於獨立籠中;食物剝奪後,貓隻才成對安置。因此無法得知一般情況下兩貓相遇的攻擊行為如何,也就無從比較食物剝奪後攻擊行為是否增加。

A2 實驗者想了解飢餓(獨變項)是否增加攻擊行為(依變項),將受測貓隻個別安排在獨立空間,觀察攻擊行為時再將程度貓隻擺放一起,貓隻的活動範圍原獨立變動為共同,容易產生混淆變項,使實驗者觀察行為時無法辨別攻擊為飢餓導致,還是貓隻進入新情境產生焦慮而引起的攻擊行為。

B1 在食物剝奪前,將兩貓成對安置,紀錄攻擊行為,作為前測。食物剝奪後再進行後測,並比較兩次之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