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二十一、到底準不準

21. 某一臨床研究者設計實驗要檢驗,對病患的面談或客觀化的測驗何者對診斷及預測住院時間有效。這個實驗在大型精神科醫院。在其中一組中有 10 個臨床心理學學生,每一個人面談 6 個初來醫院的病患,每次兩小時。另一組中 60 個病患給于標準化的心理測驗,而測驗結果由三位資深臨床心理學家來解釋,他們都有多年解釋經驗。每位臨床心理學家解 20 個病患。每一組均被要求列出病患之主要問題,並將歸入診斷分類中(例如:進行性思覺失調,倒退性思覺失調)。他們同時被要求預測病患之痊癒出院時間。結果指出,面談在分類上有 67% 之準確性,住院時間上有 22% 之準確性。測驗則在分類上有 83% 之準確性,住院時間上有 65% 之準確性。實驗者結論,面談無論對診斷分類或預測醫院支出均有不確定性,認為不應繼續使用。   [可參考學姐網頁的第1題]
A1 兩組診斷與預測人員不同。此實驗分組,一組診斷為三位資深心理師進行解釋,另
     一組則無特定資深人員,進行預測。臨床經驗的累積較易精準判斷病人的病情,
    預測準確度較高,此干擾變項會影響兩組測試的正確率。
A2  收集資料時,臨床心理學學生若無法辨識行為異常、病人對於實習生的不信任感
    ,皆會影響資料收集的完整性及後續診斷預測率。
A3  臨床心理師與實習生可能產生交互作用。
B1 更改實驗設計。更換為2X2多因子設計。

B2 將臨床心理師與實習學生分開,分別對病人執行測驗與面談,觀察此準確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